孩子们与父母们的战争。

Standard

这几年身边的不婚主义和丁克家庭越来越多了,而他们大部分人都和家庭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在老一辈人的眼中,他们无法理解。怎么现在的孩子就不结婚了,怎么就不要孩子了。那个离个婚都要天崩地裂的时代是从什么时候一去不复返的?怎么独身都可以被认可,不育都可以被理解?

数量不少的老一辈人至今都奉行着那种观念——人类繁衍天经地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则诞生于自己的体验——因为打够了和父母的战争,所以他们选择拒绝成为父母。

仅这个月,我就已经收到过两份学生失联的报告了。家长们心急如焚,不知道怎么办,急病乱投医的四处找人,最后找到我这么个会说中文的市场部雇员的头上。然后就是联络学生会,通过学生会找到舍友或朋友,再找到个人。两个人都是没事人,平时或自闭或健谈,但反正死都不打算联系家长。

这两个学生里,其中一位的家长从孩子入学开始,就近乎疯狂的关心着他身边的一切。父母双方带着孩子一起飞到这个小镇子来,驱车带着孩子把整座城市从里到外翻了一遍。“怎么地铁都没有啊?”“超市怎么这么远啊?”“这孩子要怎么活啊?”一副紧张的不行的模样,仿佛不是把孩子送来上学而是送到了哪个叙利亚战场上。

而从头到尾,这个学生在群里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加过任何人的微信。从入学问题,住宿须知,手续办理到学校通知,全部都由他连英文都不会的母亲一手包办。

临走时,这家人依依不舍,走了以后没事儿就关心这关心那,孩子不回复了就拿着孩子舍友的联系方式,三天两头的问东问西。

实际上这学生完全没有一点点的主见,离开父母以后的他没有任何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前些日子听到他的消息时,大家给出的反馈是这样的——“这神经病半夜三点坐在陌生人的草坪上抽烟诶!”“他大夏天都穿着大棉袄出门啊!”“就一大傻X,谁理他呀。”

而这样的学生,其实每一年都会有。他们是反抗失败的典型——彻底放弃自己的意识,彻底成为父母意识的载体。这个社会是唾弃和厌恶着妈宝男妈宝女的,我也一样。但我相信很多人并非自愿成为那样的人,而是家人抹去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像上文中的母亲一样的例子很多。看似温柔,实际上不给孩子选择,不给孩子受伤的机会,吃教训的机会,不给历练的机会和社交的机会。高中时的一位家长,曾在家长会上自豪的表示“我们家孩子要和谁做朋友,都得先过我的眼睛!”他们这些家长为孩子费尽心血,全力以赴,我完全不否认这一点。然而随意的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梦想,也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没有人能否认这些父母的爱。孩子们很多时候无法辩驳,有的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行,有的是因为思路和逻辑不够成熟,也有的是无法否定父母所谓的爱意。于是他们选择闭上嘴,成为所谓的听话的孩子。完全顺从父母的决定,完全跟随父母的意志。而当他们来到这个社会时,他们却完全无法达到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当父母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又一个同龄人废物,或是叛逆的反抗他们的时候,父母们总是感到不解——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不理解?

然而遗憾的是,不像上文中的父母一样的例子更多。这些父母甚至连表面上的温柔都不存在。总是对孩子疯狂的打压和谩骂,总是给予孩子压力和亏欠感。我看过我身边的孩子们在各个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故事:“父母在视频通话时,当着我和我男朋友面骂我是个垃圾,废物”“好不容易回国了,我父亲发来的第一个短信是‘垃圾,我花了几百万栽培你你就混成这样,你有脸回这个家么?’”“小时候我问我父母能不能讲道理的时候,他们就打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父母天天告诉我你这水平铁定要被开除”……这些父母手中的孩子变成了很多种。

有的被压迫到极限,变成上文中那种模样,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反正我做什么都要被骂,不如他们来帮我做,这样出问题我不会挨骂。”

有的无比叛逆自己的父母,想尽办法远走高飞,能不联系父母就不联系父母,然后时长在社交媒体上批判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这样的一批人,绝大多数成为了现在的不婚主义者,或是丁克家庭。

最糟糕的是,成了父母牺牲品的那一批人。他们变得和父母一样,同样极端,同样暴力,即使他们是那么的痛恨自己的父母,身上却仍然携带着无数的戾气。


我的父母是可以就各类事情和我进行探讨的,是愿意对新兴的文化进行认知和了解的,是乐意给我选择的自由的。他们从来都未曾逼迫我去报什么班,从来没限制过我的游戏时间,更未曾要求我去对他们感恩,对他们奉献。他们也在我成长了一段时间后不再去责问我的学习,同时也给了我自由去思考和判断的权利。

说起我的故事,就是知道学习死路一条走投无路的我,尽可能的把一切心血都花在工作和实践上,最终塑造出现在的自我。我从来都没有沉迷过游戏,也至今都可以和我的父母很轻松的去交谈,现在更不会对我的父母有任何芥蒂或恨意。即使未曾清楚的表达过,我对我的家人也都是抱有敬意,也是打心底里的去理解他们。

而当我长大以后我才意识到,即使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不可复刻的——有的父母完全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费尽心思花钱把孩子送进了一等一的高等院校,逼着他们选择一等一的专业,直到变态的淘汰率和满是天才的校园如摧枯拉朽般摧毁他们的心智。这些孩子,有不少人被送到了我这所不怎么样的大学里来,从头开始。他们的父母则从来不会去了解和问询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受了怎样的苦和打击,只会单纯的觉得“我花了这么多钱就养出这样的废物来”。他们仍然觉得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的孩子,理应像他们一样优秀,或是比他们更加优秀。他们很多人都被社会及生活磨平了棱角,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但他们却没有人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仿佛自己生下来的是另一个更加高等的物种似的。


究竟学习和人生的成功有多大的直接联系,很多家长其实并没有去分析过个中逻辑。正如很多家长并解释不出来一定要结婚的理由,一定要生孩子的理由一样。我所在的校园是个相对特殊的角落——这里确实没有什么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也没有很差的学生。这里的分数要求很低,离大城市却也有一段距离,也确实并不发达。所以来到这里的留学生,大多都是成绩不佳,但却很有个性的孩子。优等生来到这里,很快就会以这里为跳板离开;纨绔子弟来到这里,很快就会被这里只有景色和自然的环境逼疯,找个中介跑到大城市的学校里混日子。剩下的,就是很多性格各异,却又相对踏实的孩子。他们有的人会开飞机,喜欢汽车,想要以汽修作为自己的终极梦想;有的人喜欢艺术,想要一心绘画,以后成为一个四海为家的艺术家;有的人喜欢研究各类菜式,想要成为一名星级厨师;也有的看上了这里水管工的高薪,想靠着修马桶发家致富;大家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想。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相信那样的目标会带给他们幸福。但无奈的是,家长们会无视他们操纵工具时受的伤痕,无视他们炒菜时的一道道烫伤,无视他们手上优秀的作品或想法,就认为他们会过上苦日子,或者他们吃不了苦。

当然,也有很多那种没有梦想和理想,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孩子。很多家长骂他们不成器,不成材,骂他们平庸。我的很多同学却曾经这样说过:“我就想好好踏踏实实过日子,工资少一点就少一点,我一个人明明活的很快活,为什么我要学法律,为什么我要当老师。我不想要豪车豪宅,不想要如意郎君金屋藏娇,我一个人能顾安饱的度过一生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我本来连国都不想出。”

很多家长会那样去否定孩子的一生,哪怕他们到了三十岁四十岁。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有钱人,没有那么多成功人士,然而哪怕孩子自己都愿意接受平庸,哪怕孩子自己都已经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很多家长仍然会出于自己的面子,出于对孩子的期望,甚至是出于纯粹的控制欲,而持续的打击着他们,伤害着他们。于是当很多家长回过头来,痛苦的问自己为什么付出没有回报,为什么孩子没有动力,为什么他们不上进。

我只能说,这些孩子对生活的希望和干劲,早就磨灭于你们的打压之中了。


过去人们说“富能富养,穷能穷养”。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大部分人都不至于把孩子饿死。于是,更多的人不会去考虑经济水平的问题,而是去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支撑一个家庭,是否有能力成为优秀的父母。然而有的人从来就没有感觉家庭是温暖的,有的人从来都不认可自己的父母。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家庭,什么是好的父母,怎么成为那样的人。他们可以照顾好自己,但他们和家庭能够带来的归属感和温馨感相比,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负担和沉重的部分。于是他们选择独善其身,选择放弃生育。二人世界更美好,一人过活更潇洒,他们不想再走一次父母走过的路,他们看过的只有不幸福的部分。为什么要生孩子?自己家的血脉没了世界会毁灭么?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找不到真爱的情况下结婚是为了给余生添堵么?当他们试图去辩驳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会说这是歪理,会说这是被洗脑了,却从来给不出合理的解释,去说明一个人为什么应该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结不愿结的婚,生不愿生的孩子。

当我偶尔和我的家人说起身边的朋友们在他们家庭中的遭遇时,我的父母无法想象那些行为出自于身为家长的人的手上。但其实我觉得这很好理解,看看我们身边的同龄人就可以明白。现在会被各种谣言欺骗,会被微信洗脑营销文带着走的人,会因为生了孩子而变得明智么?现在没有共情能力,内心暴虐而毫无理性的人,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变得温文尔雅,洞察人心么?现在思想龌龊,为人小人的人,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变得坦荡公正,荡气凛然么?现在被人称作巨婴,生活和思想难以独立的人,会因为有了孩子就突然能承担起身为父母的责任么?当这些人长大了,结婚了,有了孩子,他们的孩子们,就会变成现在的这一批年轻人。而这些为人父母的人,有朝一日也许也会为孩子们的叛逆或平庸而感到疑惑吧。

去翻阅一下世界范围内的连环杀手的各类纪录片和文章,就会发现很多残暴扭曲的连环杀人犯,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家庭暴力和扭曲的教育,往往促成了他们内心深处恶魔的诞生。即使不是这么极端的例子,我也想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摆脱一个要一起生活几十年的人对他的影响,哪怕他再怎么讨厌对方。那举手投足间的神态,或是久而久之形成的思想牢笼,终归会形成那些孩子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成为他们最不想要的一部分自己。所以我坚信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这个世界上,几乎什么样的技能都需要资格考核证书,唯独做父母不需要。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这是来自于我父母的一句话,也是我认为这篇文章最适合的结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